时值春季,武夷山国家公园迎来生物多样性观测的最佳时节。在这片被誉为"华东屋脊"的生态宝库中,各类珍稀物种竞相展现勃勃生机:南方红豆杉绽放新蕊,罕见的帽蕊草抽出嫩芽,形态各异的鸟巢菌点缀林间......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国际环保展了解到,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享誉全球。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更被学界公认为"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金钥匙"。近期,历时三年的系统性生物资源调查工作圆满收官,共记录到34个新物种,其中包括27种昆虫、5种大型真菌、1种植物和1种两栖动物,并发现10个中国新记录物种。
"这项调查为我们全面掌握园区生物资源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专家表示。调查工作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联合国内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调查范围覆盖园区全部1000余平方公里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涉及高等植物、陆生动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多个生物类群。
国际环保展了解到,此次发现的多个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指示价值。以武夷林蛙和多种舞虻为例,这些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生物,其存在直接反映了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物种对水质、空气和土壤环境都有极高要求,它们的发现印证了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参与调查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解释道。
在调查过程中,科研团队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743台红外相机组成的监测网络捕捉到了包括藏酋猴、黄腹角雉等珍稀物种的活动影像;DNA分子鉴定技术为物种确认提供了可靠依据;"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园区生态状况的全天候监控。
"这些基础数据将为我们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持续完善智慧监测体系,重点开展濒危物种专项研究,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让这片"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永葆生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