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克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等离子体-电催化协同的绿氨合成技术,为解决传统合成氨工艺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我们以空气和水为原料,通过等离子体与电催化技术的协同作用,实现了氨的绿色合成。"褚克教授介绍道。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还显著提升了合成效率,为化工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上海国际环保展了解到,作为甘肃省9位入选"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的学者之一,褚克教授带领的跨学科团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相关研究已发表在《先进材料》《自然·通讯》等国际顶级期刊,获得学术界广泛关注。
传统Haber-Bosch法合成氨工艺存在能耗高、碳排放大的弊端。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褚克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开发出融合等离子体活化与电催化转化的新型合成路径。该技术具有原料绿色化、反应高效化、工艺节能化三大优势,不仅适用于氨的合成,还可推广至其他含氮化合物的绿色制备。
"我们团队由材料、化学、环境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组成,这种交叉融合的团队结构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褚克表示。团队首创的"模块化"科研模式,通过任务分解、协同攻关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科研效率。
上海国际环保展了解到,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刊选指出,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褚克教授团队的成果正是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生动体现。
目前,该团队正积极推进技术产业化进程,已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洽谈。"我们将继续完善技术体系,加快成果转化步伐,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更多创新力量。"褚克教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