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市购物自备环保袋,到餐饮行业推广纸吸管,再到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制品,中国民众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减塑"理念。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已构建起"法律-政策-标准"协同发力的治理新格局。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指出,我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治理范围从传统零售餐饮延伸至电商、外卖等新业态。各地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上海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包装减量20%;海南打造全域禁塑示范区,培育80余家生物降解材料企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上海环保展了解到,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2023年废塑料产生量达6200万吨,回收量1900万吨,回收率约30%。快递外卖行业是主要污染源,某平台年订单量170亿单,近70%使用塑料餐盒,年产生塑料垃圾160万吨。青合研究院院长蒋南青强调,电商平台亟需建立包装物循环体系,实现从"线性消费"到"闭环利用"的转变。
广东东粤化学公司研发的"一步法"催化裂解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可将混合废塑料直接转化为丙烯等高值化学品,全过程绿色低碳。该项目年处理能力20万吨,每公斤废塑料可替代3公斤原油原料。在浙江台州,"蓝色循环"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从回收到再生"全程可追溯,再生粒子溢价销售反哺渔民,该模式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上海环保展了解到,专家建议公众从三方面参与"减塑":
·源头减量:使用环保袋、可重复餐具等替代品
·绿色消费:优先选购含再生材料的环保认证产品
·监督参与:通过数字平台举报违规行为,参与社区回收
"塑料污染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杜欢政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完善,中国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之路,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