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应用极为广泛,涉及造纸漂白、医疗消毒、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蒽醌法制备工艺依赖高温高压条件,能耗高且存在安全隐患,亟需更环保、高效的替代方案。近期,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能源与环境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木质素催化转化的新型过氧化氢制备技术,该技术利用空气供氧和生物质自供电系统,实现了安全、低能耗的分布式生产。

上海国际环保展了解到,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每年全球工业木质素产量高达数千万吨,但大多作为废弃物未被充分利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木质素转化为多孔碳基催化剂,大幅提升了电解效率。实验数据显示,该催化体系的双氧水产率可达11812毫摩尔/克/小时,电子利用率超过95%,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自供电系统的构建。研究团队采用木质素燃料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电化学氧化木质素释放电子,驱动电解池运行,而阴极则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实现双氧水的持续生成。整个系统无需外部电源,仅需通入空气即可运行,大幅降低了能耗与设备复杂度。
上海国际环保展了解到,相较于传统蒽醌法,这一新工艺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避免了高温高压带来的安全风险;其次,无需依赖氢气作为原料,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此外,该技术可实现双氧水的原位生产,减少运输和储存环节的成本与风险,尤其适用于分布式应用场景。
尽管该技术前景广阔,但实际应用仍面临若干挑战。例如,碱性电解液中的双氧水分离效率有待提升,木质素燃料电池的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优化,同时还需开发适用于复杂环境的便携式设备。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重点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并探索生物质燃料电池在能源转化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该研究的突破不仅为双氧水绿色生产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或可实现“以生物质驱动生产”的可持续化工模式,推动工业体系向低碳化、分布式方向转型。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