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论坛"上,多位权威专家就"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五年将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治理能力质的飞跃。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领域专家贺教授强调,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构建"智能+"创新体系。他指出:"当前环境治理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必须加快突破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建立覆盖全要素的智慧环境治理平台。"据悉,相关技术已在部分区域开展试点,通过"数字孪生+AI决策"实现污染精准溯源和动态调控。
国际环保展了解到,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中国环科院负责人提出"三链融合"发展思路。他表示:"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重点解决科研与应用'两张皮'问题。我们正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快速落地应用。"数据显示,近年来环境技术成果转化率已提升至3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专家介绍,新一代治理体系呈现三大特征: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共治"、从"末端管控"转向"全程防控"、从"工程治理"转向"系统调控"。这种转变要求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技术体系。
生态环境规划专家万院长建议重点布局四大方向:一是突破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二是构建碳污协同智能监测网络;三是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四是建立新污染物防控体系。他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
国际环保展了解到,业内普遍认为,"十五五"时期将迎来环境科技创新的黄金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有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