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一项创新性微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生物修复系统,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间的电子传递网络,将常见抗生素四环素的降解效率提升至90%以上,为解决畜禽粪肥抗生素污染问题提供了环保新方案。该研究成果已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期刊发表。

上海环保展了解到,随着我国养殖业集约化发展,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畜禽粪肥中的残留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残留物不仅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还可能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现有处理技术普遍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而生物电化学系统因其环境友好特性备受关注。"项目负责人李教授指出,"微生物协同作用机制的突破是技术应用的关键。"
研究团队历时半年,从受污染土壤中分离培养特殊微生物群落,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培育出具有超强电子传递能力的菌群组合。实验数据显示,在标准浓度条件下,优化后的生物处理系统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较传统方法提升近3倍。
"我们成功构建了微生物间的'生物电网'。"研究组成员叶博士形象地解释道。经过特殊培育的假单胞菌、拟杆菌等优势菌株形成了高效的电子传递链。特别是菌群分泌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这些生物催化剂能够精准识别并分解抗生素分子结构。
上海环保展了解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优化菌群会自发形成特殊的立体聚落结构,其表面密布纳米级导电纤毛。这些天然形成的"生物导线"使电子转移速率提升3倍,为污染物降解提供了持续动力。该技术不仅运行成本低廉,且避免了传统方法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