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个月的试运行,上海碳普惠体系于6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该平台已吸引13万市民参与体验,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累计完成4万余吨减排量交易。这一创新机制在"2025年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亮相,活动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与虹口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上海碳普惠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市民日常绿色出行等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减排量,并进一步兑换为"碳积分"以获取各类权益。这种创新模式让市民直观感受自身环保贡献,有效提升公众低碳意识。上海国际环保展持续关注这一创新机制在推动公众参与方面的示范效应。
平台运营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成功引入十余家合作企业,上线超过70种权益产品,涵盖数字人民币、出行优惠等现金权益,以及各类虚拟商品和实物商品。目前已有两种减排量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既可用于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清缴,也可用于企业自愿碳中和。

该机制首创"生态+司法"协同模式,允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方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履行替代修复责任。上海国际环保展特别注意到这一创新模式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价值。
市民通过碳积分兑换的权益最终将转化为可交易的减排量进入市场,形成"低碳行为有激励、环保贡献有回报"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设计既调动了公众参与积极性,又促进了企业绿色发展。
低碳日主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推广低碳理念:发布"一江一河"低碳生态主题Citywalk倡议、推出创新"碳险乐园"主题桌游、举办低碳市集展示绿色生活场景以及表彰30家碳普惠优秀合作伙伴等。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与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碳普惠机制在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秀案例,展示上海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多个行业的企业代表围绕碳普惠机制的长效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索公众参与、权益创新、行业协同等关键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上海在构建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