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辽宁海岸线,2200公里的蔚蓝画卷徐徐展开。北纬39度的海风轻抚红海滩,丹顶鹤优雅掠过潮间带,电子监测站与巡逻船队共同守护着这片重获新生的海域。这里正书写着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盈余的转型故事。
近期国际环保展注意到,中国海岸线生态修复技术已引起全球环保领域的广泛关注。在习近平总书记"开发与保护并重"理念指引下,辽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较"十二五"末提升25个百分点,达到90%左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样本。
陆海统筹的治理革命
大连老虎滩畔,一类水质的海水直接引入珊瑚馆养殖系统。监测站长丁超回忆:"十年前这里夏季频发赤潮,如今已成黄金旅游带。"这种转变源于辽宁创新的"一湾一策"治理模式,将海岸线细分为27个治理单元,实施精准修复。
盘锦辽河口潮间带上,蔓延的碱蓬草构成天然生态屏障。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磊解释道:"这种先锋植物对盐度变化极为敏感,其大规模恢复标志着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昔日的养殖池已变身候鸟乐园,消失多年的大黄鱼、辽河刀鱼重现渔民网中。
国际环保展观察到中国在滨海湿地"退养还湿"方面的创新实践。盘锦市实施的全国最大单体退养工程,累计恢复湿地8.59万亩,鸟类种类增加88种,黑嘴鸥种群从1200只跃升至11000只。摄影爱好者余炼在锦州大凌河口拍摄时感叹:"现在每天都能拍到丹顶鹤的曼妙舞姿。"
科技赋能的蓝色防线
营口市海洋预警中心的大屏幕上,7条入海河流的实时数据尽收眼底。"连续三年保持100%优良水体比例。"生态环境局局长周大臣介绍,鹊鸣湖生态净化系统通过水生植物与生物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曾经的"污水泡"变成了城市绿肺。
在锦州笔架山,潮汐塑造的"天桥"奇观吸引着赶海游客。2022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重建了"河—海—湿地"循环系统,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增长33.2%。正如骑行爱好者高炳钧所说:"每天沿海岸线骑行,就是在享受生态治理的红利。"
未来,辽宁还将投入4.5亿元推进盐地碱蓬植被修复,计划新增生态岸线3800米。营口仙人岛项目将提升20%海岸防灾能力,持续筑牢这条北疆蓝绿交织的生态长城。
来源:新华社